静地轨道上方的“死亡轨道”可能并不是永久性的 |
|
|
发表日期:2012年1月3日
出处:中国航天科技信息
【编辑录入:飞沙】 |
|
|
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量静地轨道卫星被放置在了所谓的“死亡轨道”——一条比静地轨道高大约100千米到300千米的轨道上。这个“安葬”处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报废卫星从位于赤道平面上拥挤非常的静地轨道上转移出来。 虽然绝大多数静地轨道卫星运营商没有因转移老航天器而获利,但“死亡轨道”上现在已有100多个航天器了。由于每年大约有20个静地轨道航天器报废,其中一些将会被送到“死亡轨道”,因此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运行商认为进行“生命终点”机动将报废卫星移出静地轨道,就不必担忧它们会干扰正在运行的卫星。毕竟,随着静地轨道上报废卫星数量的增加,相撞的概率也会增加。 但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告诉我们,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会缓慢地改变地月关系。由于海水的潮汐运动,月球对地球产生摩擦力,从而造成地球转动能损失。实际结果就是使地球自转速率变慢,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加长。然而,静地轨道周期是与地球自传速率保持同步的,目的是使定位在这一轨道的卫星保持在同一经度上方。如果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那么静地轨道卫星将不再保持相对静止。这意味着静地轨道卫星将不得不被放逐到与任意新自转速率相匹配的轨道上。随着自转速率下降,同步运动的轨道高度将会增加。也就是说静地轨道卫星将被迫飞得更高,以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若每天增加10分钟,静地轨道卫星就需要被定位在现在容留报废卫星的轨道上了。这对卫星运行商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因为与太空碎片相撞的概率将会极具增加。 尽管这个情况听起来很吓人,但让我们审视一下每天时间的增量。估计表明,两亿年后,地球上每天只会增加几分钟。再想到一般卫星的生命跨度不到20年,这样看起来目前似乎不必关心关于静地轨道安置和相撞威胁上升的问题了。 不过,静地卫星运营商还是需要意识到对于静地轨道这一非常重要的轨道中的很多微小影响。
|
|
|
|
上一篇:国际空间站:十年合作,十年迷惑 |
下一篇:中国明确国际空间交流合作重点领域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