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48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新闻
  共有 152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对话航天科技集团青年人才:“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发表日期:2012年5月10日   出处:人民网        【编辑录入:飞沙


资料图片: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对接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飞控试验队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




  马晓兵不会忘记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对接成功的日子。在一幅2011年11月14日拍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新闻照片上,几张年轻面孔格外引人注目,1979年出生的马晓兵就是照片中的一位。当记者近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见到他时,很难想象太空中正遨游着这位年轻人的设计成果。

  现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助理的马晓兵,谈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如果不是从事处于航天科技前沿的工作,像我这样的年轻员工不会有这样广阔的发展舞台。”


近日,新华网记者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青年人才交流成长道路。图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助理马晓兵。



  曾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的马晓兵只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众多优秀青年人才中的一员。从“长征”系列火箭到神舟飞船,从探月工程到北斗导航系统,在这些重大航天成果背后,是一支由33名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30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00多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其中有许多是“70后”甚至“80后”年轻人。

  在航天尖端科技领域,这群走出校园不久、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何挑起重任?他们为何能迅速成长成才?“五四”前夕,记者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部以及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这些青年才俊面对面交流他们的成长经历,探寻他们的成才之路。

  好苗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资料图片:2012年3月31日18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美国、俄罗斯航天科技人员平均年龄都在50多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设计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超过70%。”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

  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为牵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工程实践中发掘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造就人才。

  现年38岁的王翔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曾在海外留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他作为重点培养的“苗子”,对他及早培养,使其迅速成长为骨干,在2009年就担任了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他被任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两大系统的总指挥。

  2008年、2009年两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引进新员工231人,占到了2009年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虽然这些年轻人普遍具有学历高、基础知识新的优势,但要在短时期内获取研发和工程经验,迅速形成“战斗力”,绝非易事。

    他们先后建立了70多个预研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安排青年技术骨干“啃硬骨头”,接受理论性强、专业难度大的技术挑战,拓展他们的研究设计思路,提升创新能力。推行以“产品一流、技术一流、条件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创新一流”的建设战略,并将这个战略作为技术创新的抓手,搭建青年成长成才的平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以“千人计划”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等为核心,组建了空间机械臂、动力学、综合电子等技术攻关团队,通过技术专家引领,带动青年人才成长。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对青年人才大胆委以重任,强化实践锻炼,促使他们丰富阅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管理能力,在空间技术新领域开拓中,鼓励青年创新团队发挥重大作用。

  如何让齐“天”大圣们施展身手?


   近日,新华网记者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青年人才交流成长道路。图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

  出生于1970年的孙泽洲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曾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谈到自己的成才之路,他说:“这必须感谢航天事业发展提供的机遇,如果没有航天科研任务,就没有青年科技人员实现价值的机会。”

  36岁的杨虎军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他说:“没有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的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就没有青年人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近日,新华网记者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青年人才交流成长道路。图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运载火箭副总师杨虎军。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摄

  人才的成长路径绝不仅仅是“当官”一条路,要引导人才以“干事业”为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辟了职称专业通道、行政职务通道、技术通道、专家通道、荣誉通道等,为青年人才搭建多种发展渠道。

  这些渠道包括由国家级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院(厂所)级专家组成的三级技术专家队伍;总设计师、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指挥、副指挥,主管设计师等“两总”职务序列;总师(或首席专家)、主任师、主管师、技术员等不同等级的技术职务发展序列。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海归”、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号副总设计师杨小龙说:“每一个青年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和通道。”

  包容、宽容,才有石破“天”惊

  “我们有‘学术民主’的传统,鼓励争吵,只要心中有底,年轻人也敢在会上跟老同志争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某研发中心副主任、出生于1971年的魏春岭博士说。

  积极倡导技术民主,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是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提升研究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老资格专家和技术权威面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青年人才一点都不“胆怯”。

  杨虎军告诉记者,只有形成“技术民主”的文化氛围,年轻人和前辈讨论技术问题时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充分发掘年轻人的潜力。“创新就不能要求一定成功,必然有失败的风险在里面。”杨虎军说,自己的团队之所以能取得成就,与包容失败、正视挫折的氛围是分不开的。

  对失败的包容让青年人才不再畏首畏尾,敢闯敢干。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发中心副主任、生于1978年的刘乃金告诉记者,创新总是要冒风险的,是有失败的可能的,“我们的研发项目能够取得成功,要感谢组织上对年轻人的信任。”


    近日,新华网记者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青年人才交流成长道路。图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发中心副主任刘乃金。

上一篇:我国首个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下一篇:国际空间站下一批成员即将升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70]
 · 航天模型设计[14382]
 · 航天模型知识[13598]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8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