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许多军事迷或许还能清晰记起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中国战略导弹方阵气势磅礴驶过天安门广场那一幕。
陆基巡航导弹、地地中程导弹、洲际战略核导弹……中国导弹家族的此番华丽亮相,无声地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已具备对全球任一区域进行军事打击的能力。
“没有这些,一个国家就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康助说,导弹,尤其是战略导弹,装备的几乎都是固体发动机。
固体发动机是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动力系统,与液体发动机相比,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维护方便、可靠性高、保障和辅助设备少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远程导弹装备。
荡气回肠 固体导弹应运生
上个世纪50年代,固体导弹就以其独有的优势领导了先进武器的潮流,世界强国纷纷加以大力发展。彼时,在战乱中刚刚诞生新中国深深体会到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下定决心发展固体导弹。
几乎与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同时起步,1956年,一批怀揣强国梦想的年轻人,在山沟里开始了国防尖端技术的探索之路。
面对国外技术严密封锁,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相关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研究人员就从翻阅各种外国文献、从“复合推进剂”等简单词汇入手,起步研究,几经磨难后终于孕育出了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之光。
张康助告诉记者,航天科技四院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发祥地和主导力量,这支队伍当年从北京东山沟起家、曾经转战大江南北,先后经历了四川高坝草原、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最后定居古城西安。
因为固体燃料极度敏感,一个操作失误就有可能引发强烈的燃烧甚至爆炸,研制人员几乎可以说是与“死神”朝夕相伴。初期,在对燃料性质知之甚少的时候,牺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丝毫没有阻挡创业者坚定的脚步,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他们,已然将生死置之度外。
就这样,在深山戈壁中,在物质匮乏、与世隔绝的条件下,中国固体动力技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 辉耀神州 战略武器显真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精确制动返回;
1982年,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水下发射成功;
……
1999年,我国新型远程战略导弹首飞成功。
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固体发动机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使用的逃逸塔采用固体动力,成为世界上先进的航天员救生系统。
这一次次的重大突破,映照出中国固体动力事业的矫健步伐。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固体发动机实现了直径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应用由窄到宽的不断跨越,已逐渐形成了覆盖战略、战术、防空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为我国构筑起了陆、海、空、天全方位的“钢铁长城”,已经成为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安全、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力量。 春风化雨 民用之花别样红
固体动力不仅可以用于推动导弹、火箭,更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推动”国民经济迅猛前进。
2008年奥运会的晴朗天气的,便是利用了航天科技四院自主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获得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广泛应用于农业防雹、抗旱减灾防灾等方面。
由抗压耐燃技术衍生而来的飞机炭刹车盘,不仅比传统金属刹车盘重量减轻40%,更比国外原装机炭盘寿命长3-5倍,目前已经在波音757等多个系列飞机上大量使用,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
航天科技四院拥有知识产权的双层合金防腐管道,目前主要用在石油等能源的运输上。它不但比传统管道寿命高出4到6倍,还大大节约了镍、钛、镁等贵金属的使用。该产品以其极高的性价比,很快便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
近年来,航天科技四院在保证国家武器装备研制的前提下,逐渐将力量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辐射,用军工航天高科技技术,解决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目前,四院已形成固体火箭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装备四大主力产业。
2011年航天科技四院经济总收入突破70亿元大关。面向“十二五”,四院院长田维平充满信心,他表示,将力争到2015年,实现军品收入翻一番,年度经济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