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9月28日,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通过验收。验收会后,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
投入2182万 863项目嫦娥一号两年验收成果丰硕
这次嫦娥一号的数据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以往相比的不同在哪里?
欧阳自远:首先,对于岩浆样结晶固化年龄的问题,以前国际上也有研究,不过总的来说是估算的比较多,像“38亿年”。这次我们与以往不同的是获得了比较精确的数据,39.2亿年。这应该对月球历史的研究来说,是个关键性的数据。
另外,用微波辐射计来测量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这个成果能反映出整个月球表层的土壤有多厚。这对于估算月球土壤中有多少氦3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氦3有可能是未来核聚变发电的重要原料。目前我们大致算下来是总量为一百多万吨,可能够人类使用上万年。
还有探测了月球附近的空间环境,牵涉到卫星的设计,着陆器降落的设计,包括载人的环境。我们最关心辐射环境,太阳的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影响。以前像温度变化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没必要再做了。但在这一点上稍有欠缺,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补足。
特别是还有一些新的发现。比方说太阳辐射与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坑的角度与形态等,这都为月球科学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很不系统,也不够全面,因为只做了一次。加深对月球的起源、演化的认识,这是人类长期的任务,而我们在一些关键点上做了工作,这为以后开展类似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嫦娥一号所获得的这些成果和技术突破,它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欧阳自远:首先在工程上,对现在的技术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如远数据的距离传输、接收,以及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简单来说,它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作用:第一,锻炼了队伍;第二,为以后的探测奠定了基础;第三,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就目前来说,嫦娥一号的相关工作完成了多少?未来还有哪些待完成?
欧阳自远:我们对嫦娥一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这几年,也已经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发表了国际SCI论文44篇,国内SCI/EI论文49篇,经过这些杂志的严格的评审,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的认可。
这些年的工作,在科学上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嫦娥一号的使命。但是相关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也就是说,对于嫦娥一号所获得的数据的开发、挖掘还没有结束。因为它所蕴含的科学信息,随着人们对月球的理解,会不断挖掘出新的东西。
嫦娥一号的这些数据成果是全世界共享的吗?
欧阳自远:是的。首先,国内包括港澳台有56所大学,申请使用了嫦娥一号的数据,对于他们,我们是直接发送。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是分文不取的。我们也希望这些数据能发挥它的作用,不要“锁在仓库里”。
其次,一年以后数据上网,告诉全世界的科学家,可以下载中国的数据。现在各个国家都在接收中国的数据,比如美国要在月球南极建天文台就需要用到中国的探月数据,另外欧空局也用到了中国的相关数据。
另外,我们对一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做成动画、视频,放在网上供公众观看,以增长大家对月球的了解。
我们完全建立了一个平台,使大家很顺畅地获得数据。这样,谁有感兴趣的地方,就可以去研究。扩大应用是必须要走的路,这样的平台应该成为一个惯例。
目前,嫦娥二号已经获取了一些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又有什么新的用途?
欧阳自远:像刚才提到的微波图,这是令全世界非常欢欣鼓舞的,认为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但现象出来了,机理还没搞清楚。我们还想把嫦娥二号拿出来,也许能够更好地充实嫦娥一号的数据,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
另外,嫦娥二号飞得更低,在环境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发现。我们想不断地用新的数据,来继续深化研究。目前我们已经设计了好多方面,希望第二期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地拓展,把它的机理搞清楚。
嫦娥二号做了很多嫦娥一号没做的事情,因为嫦娥二号飞得更低,对虹湾的观测也更清晰,包括后来又飞到拉格朗日2点探测太阳,现在又离开拉格朗日2点去见4179号小行星。所有这些,都有一些新的发现。与嫦娥一号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将两部分数据相结合,将其深化;而嫦娥一号没有做过的事情,又会使我们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比方说,我们将月球的正午和子夜归一化后,发现有800多个地方的温度“不正常”,有些地方温度特高,有些地方温度却永远是低的,这不完全是地形、成分的原因。如果这一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可以对月球获得一些新的理解。也许,再研究下去又有新发现,那么我们就继续再追下去。研究就是这样,是一步一步不断深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