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星16号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借助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中星16号卫星在轨寿命15年,也是我国首颗Ka高通量卫星。人们对于卫星的关注,在卫星成功升空后,习惯性地划上了句号。然而对于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通)来说,卫星的升空预示着他们对中星16号的工作仅仅是开始,并且任重而道远。
据业内人士称,以往,传统的通信广播卫星在发射成功并交付使用后,即可正式运营,同时向用户提供服务。近几年在国际舞台发展迅速的高通量卫星与传统通信卫星的运营模式不同,高通量卫星采用全新的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由运营单位统一部署地面业务系统和应用平台,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采用多点波束多关口站设计,通过地理隔离,关口站重复使用同一段频率达到扩大卫星容量的目的。中星16号卫星作为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建成后通信总容量达到20Gb/s。中国卫通为此配套开展了高通量卫星地面运营系统的建设,为中星16号卫星设计了三个馈电波束,地面相应建设三个关口站为所在馈电波束对应的用户波束提供接入服务。
中星16号卫星延展了传统通信广播卫星“传输管道+B2B运作”的服务模式,通过天地一体化的卫星网络运营,以行业用户提供专属服务为示范,未来为用户提供“直接到端+B2C运作”的信息通信服务。中国卫通将由传统的向用户按MHz的转发器带宽租赁服务,转为新型的向用户按Mb/s/MBytes的套餐模式服务。
据中国卫通企业发展部副部长周晨解释,这颗高通量卫星给中国卫通带来了全新的业务模式。中国卫通需要将以往的中间运营商身份,逐步转换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通过统一平台管理(即用户无需自建系统,只需购买终端即可实现便捷组网)的方式,采用多种业务模式,提供个人、企业、移动应用多种终端,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开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终端,支持宽带和流量的批发和零售。
据了解,整个网络突破性地具有支持百万终端接入的能力,除支持固定终端外,同时支持机载、车载和船载等移动终端的动中通应用,能够实现跨波束自动无缝切换。用户终端下载和回传速率最高分别可达150Mb/s和12Mb/s,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消费带宽和无缝双向接入。
在卫星定轨后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测试:卫星制造商对卫星的测试,中国卫通对地面系统及天地一体运营网络的调试。
目前,各项测试进展顺利,中国部分地区的用户借助中国卫通的终端可以捕捉到来自中星16号的信号,面向更多用户的体验将在2017年底前逐步推出。
在中星16号正式进入商业运营前,本刊记者应邀来到了位于北京的卫星运营总部——中国卫通北京网络运营中心,见到了中国卫通副总工程师兼宽带卫星系统应用部部长张亚云。张亚云告诉记者,中星16号卫星是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一切都在探索中逐渐积累。为了迎接全新业务的到来,一方面,中国卫通吸引业内优秀人士加盟,另辟蹊径组建了新的核心团队,同时启用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从零做起;另一方面,中国卫通构建了天地一体宽带业务运营平台,特别是支撑大规模用户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系统)模式也是国内首例,希望能够探索出成功的运营模式。
在中星16号正式运营后,尤其是地面无线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接入达不到的地方,可以对中星16号提出更多的奢求,借助这颗高通量卫星方便快速地接入网络。我国将凭借这颗高通量卫星带来的成本下降与通信容量跨越式增长,进入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时代。
中国卫通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中国卫通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前,已前瞻性地开展了面向中国周边国家的服务。构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互联互通、互为备份的卫星测控和业务监测网络,建成了连接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形成了全球卫星通信服务能力。
据张亚云介绍,卫星制造商对于中星16号卫星的测试顺利收尾,中国卫通对于地面运营系统的测试正稳步推进,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投入商业运营。下一颗卫星——中星18号正蓄势以待,预计将在2019年年初进行发射。届时,将与中星16号一起,形成覆盖中国大陆和近海海域,超过30Gb/s容量的Ka宽带卫星通信能力。中国卫通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发展更大容量的Ka高通量卫星,满足“宽带中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宽带通信需求。响应社会需求,为广大边远地区和城市盲区搭建网络文化平台,开展移动宽带、宽带互联网接入、电信普遍服务、数字新闻采集、远程教育与医疗、企业专网等应用,构建信息公平社会、缩小数字鸿沟。
到2019年,中国卫通将形成覆盖中国大陆和近海海域,超过30Gb/s容量的Ka宽带卫星通信能力。中国卫通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发展更大容量的Ka高通量卫星,满足宽带中国战略和各行业的宽带通信需求。
(本文来源:数字通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