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能对全球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碳等气体柱总量进行高精度探测,可用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源和汇分析、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关系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研究。而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则分别用于获得磁层不同区域的时空信息和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O/N2等参数信息、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二维精细结构、准确定位极光边界等。
风云三号卫星与美国现役NOAA系列气象卫星、欧洲新一代气象卫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观测序列,是全球天基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云三号卫星的产品达60余个。其全球探测数据已成功应用于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沙尘、臭氧监测等方面,同时还定期发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暴雨和强对流监测报告、沙尘监测报告、大雾监测报告、全球天气监测报告等,向社会媒体和各类专业组织和团体提供实时有效的气象监测和服务信息。
风云三号卫星观测资料先后被国家“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两办刊物信息”等超百次引用,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舟曲暴雨泥石流灾害、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安世园会、雪龙号事件等以及2008年之后的历年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风云三号A、B、C三星在轨实现了组网运行,把气象观测数据更新时效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为我国雾霾监测、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三号04星交付使用后,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A星、B星、C星组网观测,各卫星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效从6小时提高到4小时。风云三号04星将进一步加强对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通过测量大气在不同光谱通道的辐射值,定量反演得到大气温、湿度的三维分布,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观测结果可用于全球的气候变化监测和评估。同时,04星还能对气溶胶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更有效的监测,将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增强我国在全球碳排放等问题上的话语权。
“后续,我们还将在2018年至2021年前后陆续发射四颗风云三号卫星。”风云卫星的总体研制单位八院509所副所长周徐斌说,包括风云三号上午星和下午星,卫星将适时增加新型遥感仪器,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另外两颗风云三号卫星分别为晨昏轨道运行的气象卫星和低倾角近圆轨道降水测量卫星。
届时,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星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组网形成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业务综合观测能力,实现高时效全球中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观测,高精度光学微波组合大气温湿度垂直分布探测,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探测,风场精确探测、全球高精度的降水测量以及太阳和空间环境综合探测能力等六大主要能力。
预计,卫星全球观测频次可达每4小时一次,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卫星观测数据的更新时效也可以由现在的6小时提高到4小时,可以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预报精度将提高3.0%左右,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暴雨、强对流等生命周期较短的比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
(本文来源:看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