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星一号拍摄于 2018年02月11日01时45分。N38.779° ,W47.431°
航天爱好者网获得消息,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2月14日完成在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少年星一号”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预期。锂电池组、太阳能电池和电源管理模块工作正常,星上能源充足。空间成像载荷性能稳定,地面上行指令均正确执行,已发回多帧对地成像照片数据。
2月2日“少年星一号”发射入轨后,九天微星测控团队即展开卫星测控工作。同时,全国首批“少年星”校园测控分站全部开机,共同参与到捕获“少年星一号”遥测信息的工作中。
入轨8小时46分后,即北京时间2月3日0点52分,“少年星一号”过境第一圈,南京理工大学地面站率先发现信标,捕获遥测信息。0时56分47秒,位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少年星测控主站接收到有效信息。0时57分17秒,宁夏中卫测控站接收到有效信息。信息显示,卫星天线、太阳能板、电池等设备工作正常。2时24分,“少年星一号”过境第二圈,上行指令发送成功,卫星遥控正常。同时,位于海南文昌中学、安徽太和三中、郑州四中、东莞科技馆等地的少年星测控分站也陆续接收到遥测信息。这是全国首次多校联合成功接收真实卫星遥测信息。
2月11日起, “少年星一号”根据地面指令,陆续向少年星主站及校园分站发回多帧对地成像照片数据。
“少年星一号”是一颗3U结构的立方体纳卫星,由九天微星负责整体研制及检测,主要功能是无线电存储及转发,相机对地成像等。九天微星联合创始人兼CMO黄忠表示,“少年星一号”完成在轨测试,标志着其由工程研制阶段正式进入运行阶段,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交付使用,为学生提供测控真实卫星的体验,重新定义我国航天科普教育场景。
目前,基于“少年星”研制与测控的中小学航天科普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航天与太空+STEAM”教育解决方案走进北京四中、海南文昌中学、郑州第四中学等全国数十所名校。未来,所有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均可以开设卫星测控科普课程,让学生在教室里获得天地互动的巅峰体验,唤醒学生对未知以及未来的深层探索兴趣,更有远见地追逐有意义的学习。
“少年星一号”功能结构
“少年星一号” 是一颗基于CubeSat(立方体纳卫星)架构的纳卫星,主要功能是U/V频段地面上行数据的存储及转发,并进行相机对地成像等。卫星采用3U结构,通过磁强计、太阳敏感器和MEMS陀螺完成姿态确定,利用磁力矩器和单轴动量轮完成姿态控制。该星由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整体研制和卫星检测工作,于2018年2月发射。
少年星一号的历程
2016年4月,首届“中国少年微星计划”启动,活动分为“创星、造星、发星、亮星、观星”五大环节。“创星”阶段,全国1000多所学校的1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少年星一号”的功能创意。
2017年1月,中国少年微星计划进入“造星”环节,组委会于海南文昌举办“微星创客特训营”。在戚发轫院士、徐颖研究员等航天专家的指导和鼓励下,来自全国15个省份31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完成了“少年星一号”原型样星的研制与组装。
原型样星为2U结构,具有U/V转发、遥感成像等功能,可完成正样卫星的全部地面测试。特训营结束后,九天微星的工程师以该原型样星为基础,进行正样卫星的总装、集成与测试。
2017年4月24日,“少年星一号” 发射协议成功签署。中国少年微星计划组委会正式赋予“少年星一号”全球首颗“教育共享卫星”的使命。
2017年12月,位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少年星”测控主站建成。位于海南文昌中学、东莞科技馆、郑州四中、安徽太和三中的“少年星”测控分站也完成建设,位于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北京市永泰小学等校的测控分站正在建设中。
2018年1月,“少年星一号”由九天微星完成整体研制和卫星检测工作。
目前,基于“少年星”研制与测控的中小学航天科普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未来,“少年星”将承载“全球首颗教育共享卫星”的光荣使命。所有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均可以开设卫星测控科普课程,让同学们在教室里获得天地互动的巅峰体验。
(本文来源:航天爱好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