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了8分钟表演,期间,“中国空间站”首次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届时,也正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近日,央视记者在天津航天城的厂房里,首次揭开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神秘面纱。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昊:空间站的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其中的一块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而另一个小柱段,是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保证航天员的生活和正常的居住环境。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重达20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对神舟飞船来说,它就相当于是一辆轿车。对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来说,它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间站,它应该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一国之力实现多国研制空间站的目标
此次采访中,记者也首次接触到了这支在外界看来较为神秘、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研制团队。
1995年,16个国家联合研制国际空间站的项目已启动,并拒绝了中国的加入。就在当年,中国空间站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加入了中国空间站研制团队。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靠自己。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完成。现在我们要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把所有技术在我们空间站上都要实现。
从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计划的第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间站团队就做好了开天辟地的准备。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他们花了整整11年时间。此后越来越快: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出舱活动的第一步;
2016年,景海鹏、陈冬伴随天宫二号,在太空整整遨游33天;
2017年,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中国的空间站时代做好了准备。
舱体多构型复杂为设计首要难题
而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舱体多,构型复杂成为设计的首要难题。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各种飞行器不同的组合状态,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新的航天器。和载人飞船对接上后,它是一个状态;和货运飞船对接后,又是一个状态。力学问题、组装过程中的通信问题、电源的获取……这些都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
而在太空中,舱体更将面临失重、辐射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连再平常不过的太阳光也成了工程的阻力。
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昊:这个核心舱一共布了300多个传感器,测量900多路信号,目的就是为了测量我们这个22吨的一个大家伙,在发射过程当中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载荷。
太空机械臂将是航天员工作的“最佳助理”
此外,科研人员还近距离展示了太空机械臂的相关操作。2016年11月9日,机械臂的孪生兄弟和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曾一起亮相天宫二号,成为世界上首次在太空中由航天员直接控制的机械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设计师罗超:现在我们用机械手来抓一下这个水瓶。好,可以看到这个机械手抓这个水瓶,力是非常柔顺的,不会将这个水瓶抓变形或抓坏。
据了解,研制这款机械臂的是三个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小伙子,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从项目立项到马上交付使用,他们只用了不到三年。未来,机械臂将是空间站上辅助航天员进行工作的“好帮手”。
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建成,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空间站研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期待着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首秀,他们要用这份坚韧推动中国航天新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