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在深圳组织召开了“京师一号卫星总体方案设计”评审会,北京师范大学、长城公司、中科院遥感所、哈工大深圳研究院、航天东方红等相关单位代表参加。
评审组在听取相关报告后认为,京师一号卫星总体方案设计合理、可行,功能和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卫星技术状态明确,开展了可靠性安全性和技术风险分析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卫星研制技术流程合理、可行;卫星各大接口明确,同意通过评审。
由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的京师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针对极地观测的遥感小卫星。该卫星对于弥补目前我国极地研究中所遇到的自主极地观测数据不足、长期依赖欧美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三极研究所采用的卫星遥感数据仍然大量依赖国外,希望能够抓住三极大科学计划的机会,发展出满足三极战略与科研需要的遥感观测系统。此外,高纬地区卫星地面站对于提升极轨卫星的星地通讯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北师大同时启动了北极卫星地面站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设的“三极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已经被教育部列入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培育项目。
(文章来源:航天长城)
我国首颗针对极地观测的遥感小卫星预计年底发射并投入使用
3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研讨会”上获悉,北京师范大学即将于年底发射并投入使用我国首颗专门针对极地观测的遥感小卫星BNU-1,与卫星相配套的北极卫星地面接收站也正在积极推进当中。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北师大在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建设上的开拓性探索和尝试,为整套系统的推进建设工作开了个好头,获得了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程晓教授是我国正在目前规划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方案主笔人之一,建立“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是关键基础性工作,对于弥补目前我国极地研究中所遇到的自主极地观测数据不足、长期依赖欧美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程晓介绍,专家学者在2017年11月召开的“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专题香山科学会议达成共识,要加强对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地区的观测,在充分集成国内现有和已规划的遥感卫星资源的基础上,抓紧推进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的建设,发展特色的极地卫星观测平台和载荷,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
此次研讨会是落实香山会议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来自国内外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航天领域企业高管就“三极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现有卫星情况及对目前三极研究的作用和不足”、“三极遥感卫星将如何通过观测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如何推进我国三极卫星规划与实施”这四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会议由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嘉兴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和领导参加,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航天科技公司技术高管出席。
参会科学家就各自科研过程中的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海冰观测、极地湖泊、冰川水文等研究中对未来三极卫星观测系统在载荷设计、时空分辨率、建设思路等方面发表了见解。大家普遍认为,我国目前三极研究所采用的卫星遥感数据仍然大量依赖欧美,希望能够抓住三极大科学计划的机会,发展出满足三极战略与科研需要的遥感观测系统。
本次会议不仅有三极遥感卫星数据的直接用户——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三极研究的一线科学家参加;还汇集了行业卫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涉及卫星研制和数据应用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代表。会议发起人程晓表示,此次会议正是希望开展这种“跨界”式的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论证出真正满足实际科学需要、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三极遥感卫星观测系统”。
据悉,北京师范大学极地遥感团队长期从事极地遥感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极地遥感卫星观测系统建设。该校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和深圳东方红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针对极地观测的遥感小卫星即将于2018年底发射,能够实现对南北极地区每两天一次的全覆盖观测,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针对极地观测的遥感卫星,有望在研究极地快速变化、保障极区船只航行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高纬地区卫星地面站对于提升极轨卫星的星地通讯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北师大同时启动了北极卫星地面站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向教育部建议建设的“三极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已经被教育部列入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培育项目。
(本文来源: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