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全球瞩目中,我国的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就在前天凌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利用激光测距技术,对天宫一号运行轨道成功进行了坠落前的最后一次测量,成功获得了1.2万个数据,距离精度高达1厘米。
1日凌晨,天宫一号轨道高度已低于200公里。“以前,天宫一号轨道高度在350至400千米,经过上海上空的时间有六七分钟,我们有充分时间可以搜索跟踪,但这几天留给我们测量的时间窗口只有不到三分钟。”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团组首席研究员、国际激光测距执委会委员张忠萍告诉记者,上海天文台克服目标光学不可见、运行速度快等难题,利用佘山60厘米口径卫星激光测距仪于北京时间4月1日3时53分成功实现天宫一号激光测距,观测时长约1.6分钟,共获得1.2万个有效观测数据,测距精度约1厘米。
这是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前的最后一次高精度激光测距,此次成功测量为确定天宫一号在轨位置测定、在轨状态及坠落点预测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测数据。“在国内几个天文台站中,佘山站幸运地获得了这些难能可贵的数据。”张忠萍说,两天前,他们发现天宫一号实际在轨位置与预报轨道相差约1000米,利用这一信息和数据,他们修正和更新了预测轨道的信息,并组织人员在1日凌晨成功捕捉到了正在旋转、坠落的天宫一号。
“它带有激光合作目标,在旋转过程中,将我们发射的激光反射回来,使得我们成功完成测距。”张忠萍说,这一装置是天宫一号实施激光雷达交会对接的重要载荷,已在天宫一号多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想到它为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前的精密激光测轨道再次发挥余热,为天宫一号完美谢幕提供了重要测轨数据。
(本文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