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业在西方经常会闹出误会。这也难怪。由于国有企业名称缩写乱成了“字母粥”(CASC、CAST、CALT和CASIC是4家不同的公司(即航天科技、空间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航天科工——译注),虽然它们互有关联),加之语言障碍和确切的资料难得一见,所以就算是最老到的中国观察家也会为中国市场的困惑难解而感到抓狂。
感觉和现实之间一个最大的差距是认为中国航天业所有事情都是由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来做的。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中国私营航天企业(咱们国内叫民营企业——译注)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这些航天私企通常盘踞于特色性很强的市场部门,但正在取得非常实在的技术突破(起码是在越来越快地赶上西方)。
首当其冲的是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2015年成立的这家私营运载制造企业最近完成了2亿元(3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约两年前的A轮融资规模是这一数额的一半。公司所有资金均来自私人(即非政府)渠道。除了最近完成的这轮融资和客户承诺,该公司在技术层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凤凰”10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进行了成功试车。这是中国私营航天企业首次成功进行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试车,有望推动实现甲烷燃料火箭的商业化。
此外,在4月份在哈尔滨举办的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蓝箭航天宣布了其70吨级“天鹊”(TQ)2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和采用甲烷燃料的“朱雀”(ZQ)2火箭。公司官员称,“朱雀”2将具备把15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或把36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200公里低地轨道的能力。这一运载能力将10倍于美国和新西兰厂家火箭实验室公司1月份首次成功实现入轨的“电子”专用小卫星运载火箭。
“凤凰”液氧甲烷发动机
蓝箭航天的火箭发动机示意图
就眼下来说,蓝箭航天是中国最先进的私营运载企业。这依然让其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凤凰”比分别由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制造的最小型号火箭“快舟”1A和长征11的发动机要小)。但蓝箭航天正在以当代中国的典型速度(亦即“快”)向前推进。用蓝箭航天总设计师王明航的话来说,“通过‘凤凰’,我们解决了液体发动机研发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蓝箭航天将把这作为坚实的基础,以推动我们的技术能力向前发展。”
借助这项成就,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能独立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私营企业的国家。虽在能力上仍落后于世界上最先进的私营运载企业及其发动机(亦即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及其“猛禽”发动机和蓝源公司及其BE-4发动机),但蓝箭航天的“凤凰”是刚刚开始接纳私企的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中央王国的私营企业
蓝箭航天的冉冉升起显示了中国现如今的一个大趋势,即私营航天企业日益增多。仅运载企业就包括翎客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iSpace)、蓝箭航天和科工火箭(ExPace)(尽管科工火箭主要由航天科工提供资金,只是名义上的私企)。
在这些运载企业中,星际荣耀4月份从海南发射了一枚亚轨道火箭,而零壹空间也在本月早些时候发射了一枚亚轨道火箭。翎客航天也已在2017年完成了一次垂直起降试验。虽然运载企业最近在媒体上最为抢眼,但中国私营航天产业在对地观测、测控和纳型卫星等其它领域也正在取得进展。
中国私营航天虽起步不久,但已有几家公司在不同创新层面取得了成功,尽管其发展战略同美欧同行不尽相同。比如,蓝箭航天一直有意保持低调。公司首执和创始人张昌武最近在《金融时报》上发文指出,“打造这类技术得慢慢来。我们在有绝对把握保证能成功工作之前不想推出任何东西。”
虽然中国还没有像马斯克或贝佐斯那样的把资金和激情投向前瞻性航天企业的人物,但作为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的共同创始人,亿万富豪李彦宏已站出来支持该行业发展。李彦宏曾说:“我希望政府能给私企更多支持,尤其是在民用航天领域。”他说:“这一举措将会增强中国航天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务实的观点为很多人所认同:航天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产业,而中国目前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还很小,所以应加大投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李彦宏后来还对媒体说,他梦想着看到中国也出现一位私人太空探索的领军人物,或者叫中国的马斯克,并领导一家中国的SpaceX。虽然李彦宏本人有多大的航天志向不得而知,但他的资金实力很雄厚——他持有的百度股份价值超过100亿美元。
李彦宏希望政府支持私营航天的愿望2014年如愿以偿。这一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文件首次明确提到了私营航天产业。文件指出,将努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中国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支持为众多私企进入市场不同领域打开了大门。
新(私营)航天竞赛开始了?
有一点近几个月来已变得越发明显,那就是各运载厂家未来很可能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来自中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虽然中美两国的监管障碍依然如故,但两国在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航天产业都很可能会有具有创新头脑的行业领军人物出现。美国和欧洲企业目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开始向外国(但不是美国)公司提供服务,它们的理念可能会得到证明,而在快速扩展的新航天产业内,其产品对价值意识很重的公司的吸引力将会明显更大。
过往的航天竞争是在政府之间,但我们或许已经来到一场21世纪国际尺度私营航天竞赛的边缘。
作者简介:
蓝天翼,千域空天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中文卫星新闻出版物《卫星世界》(Satellite World,大概是指《千域空天》公众号吧——译注)编辑,曾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目前工作地点在北京。
布莱恩·柯西奥,轨道门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Orbital Gateway Consulting LLC,从事商业航天与卫星咨询)创始人,曾任北方天空研究公司首席分析师,目前工作地点在香港。
(本文来源:航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