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一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洋一号C星优化了载荷设计,减少了杂光影响,新增了紫外观测波段和星上定标系统,大气校正精度和水色定量化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作为一颗业务卫星,它将与后续的海洋一号D星组网运行,形成上、下午双星组网,开展大幅宽、高精度、高时效观测,具备全球1天2次的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
海洋一号C星将用于观测全球海洋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可溶性有机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温度、海冰、海雾、赤潮等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
作为海洋一号B星的后续业务化海洋水色监测卫星,卫星经在轨测试合格后,将交付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运行管理与应用服务。
海洋卫星
海洋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大范围、长时期的观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
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
目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功能的对地观测卫星近百颗,广泛应用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环境资源、海洋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
我国的海洋系列卫星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在海洋卫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02年5月到2011年8月陆续发射了3颗海洋卫星,初步建立起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系统。
海洋一号A星,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成功发射。它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完成了海洋水色功能及试验验证,使海洋水色信息提取与定量化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海洋卫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海洋一号B星,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于2007年4月11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在海洋一号A星的基础上研制,其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在轨运行7年多,实现了卫星由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过渡。
海洋二号卫星,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于2011年8月16日发射,现仍在轨运行。该卫星的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
2016年8月10日,主要用于海洋监视监测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数据的空白,进一步健全了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体系。
未来发展规划
《海洋卫星业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预计研制与发射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3个系列海洋卫星,并实现同时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基本建成系列化的海洋卫星观测体系、业务化的地面基础设施和定量化的应用服务体系。
今年下半年,我国还将发射海洋二号B星和中法海洋卫星,这是我国规划和实施中的海洋卫星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国将建设多星组网的卫星观测体系,提高多要素、高精度、全覆盖的全球海洋综合观测能力,不断提升海洋预警报水平,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来源:太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