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从第1次到第50次发射,用了28年的时间;从第51次到第100次,用了9年;而突破150次将不到4年时间。2010珠海航展期间,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郝照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表示。
近年来我国火箭发射密度逐年增加,“进入‘十二五’之后,这个特征将更加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火箭发射频率将达到一年15次到25次。发射频率从2008年数据来看,仅次于俄罗斯,郝照平表示,“现在世界前三位是没有问题的”。
航天科技近年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加大,2009年火箭收入在20亿左右。火箭家族谁是大明星?郝照平介绍,CZ-3B可以说是火箭家族的明星,他形容CZ-3B “是现役火箭中的大力士”,性价比极高,在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承担了很多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得到了包括保险界在内的国际同行和客户的认可,是我国的标杆产品。
航天、火箭技术是国家综合性科技水平的体现,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也服务于多个社会领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煤化工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煤化工技术是利用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技术,将煤转化为工业所需原料。这项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工业领域极具竞争力,带动了整个产业技术的发展。据郝照平透露,在2009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以煤化工为代表的军转民领域收入约90亿,而今年估计会超过100亿。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如何打通产学研链条?郝照平介绍,他们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代”:批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在批产一代中,主要以工业部门企业作为主体;研制一代主要以工业部门的设计单位为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也会参与技术研发;预研和探索一代中更多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研究部门的力量。前两代以工业部门为主,后两代则是共同预研和探索。尤其是近些年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航空航天学院,专门针对航空航天培养技术人员,对产学研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时,郝照平用“以国为先”的企业宗旨回答。他表示,以航天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不仅要为国家研发先进技术和产品,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