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172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新闻
  共有 45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移动互联时代 外星人还会来吗?
 



  发表日期:2019年2月24日   出处:中国青年报        【编辑录入:飞沙

原标题 移动互联时代 外星人还会来吗

  作者 李斯洋

  15亿光年外的无线电信号暗示着外星人的踪迹,最相信外星人存在的杂志却办不下去了。地球纪年刚刚走进公元2019年,“外星人”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抢着上头条。

  1月,国内以探索外星人著称的杂志《飞碟探索》宣布休刊。是的,你没有听错,这本神奇的杂志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是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团队监测到无线电信号,让人们对外星人“贺电”浮想联翩的时候,它再也办不下去了。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超自然现象探索杂志,《飞碟探索》走过了38个春秋。

  我小时候是《飞碟探索》迷。祖父家地下室里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飞碟探索》期刊。这些泛黄的纸页支撑起我童年的各种“奇葩”幻想,我甚至还组织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郊区寻找外星遗迹。以至于后来去读了理科中最开脑洞的地质学。

  《飞碟探索》绝对称得上中国报刊史上的一本非常奇特的杂志,有人把它比作不可知论版的《故事会》,里面充斥着各种想象力丰富的外星人研究、飞碟原理、民间科学理论、通灵、人体特异功能、历史悬案,等等,还有个重头戏就是全国各地读者寄来的UFO目击报告。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飞碟探索》伴随着国内“气功热”和“飞碟热”达到巅峰,有统计说,1990年的一期杂志甚至能够发行31万册。但伴随这股歇斯底里的神秘主义热潮降温,很多刊载奇闻轶事的报纸杂志早已被请进了故纸堆。

  只有《飞碟探索》挺到移动互联时代的降临,在它最终应声倒下的时候,反倒让人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悲壮感。

  毕竟这个时代太不“浪漫”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飞碟目击和外星人接触事件直线下降。在过去,那些印在报纸杂志上的模模糊糊盘状亮斑,可以让人脑补出一场骇人听闻的“第三类接触”事件;一场“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就能让整个美国东北部陷入恐慌和混乱。而现在,全民自媒体时代,再多的UFO疑似物都会很快被戳穿,更无法奢谈后续的开脑洞的环节。

  此次“外星人信号”事件,着实又把人们对外星人久违的想象力拉回来了。“不要回复!不要回复!不要回复!”,网友们纷纷模仿起科幻小说《三体》里的腔调。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畅想出更多剧情,来自科研团队的“辟谣”消息就立马通过互联网分发到了每个人的手机上。

  受教之余,未免有些失落。

  不过大可不必担心,每个时代总还是有每个时代的“浪漫”。当我们简要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些颇有神秘色彩的“浪漫”情节,在我们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从未缺席过。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早已占据时代主流的20世纪70年代,一场疑似“外星人信号”的事件也可以瞬间唤醒潜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神秘力量”。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台射电望远镜在巡天过程中,首次发现了宇宙背景杂音中的一段相当稳定的电信号,时间长达72秒。负责记录信号的科学家看到这一幕,震惊地在纸上用红笔写下了“wow!”,代表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哇信号”由此得名。

  与以往的外星人证据不同的是,“哇信号”完全是由严肃的科学仪器发现的,比先前的那些怪力乱神的UFO目击和接触事件,更有科学味儿。在那个普遍笃信“科学即正义”的时代,人们不会相信科学观测的结果是假的。

  此后,“外星人信号”就屡屡成为科幻文艺作品的座上客。电影《超时空接触》也生动再现了这一幕,甚至还更进一步地把“外星人信号”用视频画面解码了出来:居然是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致辞录像。

  “哇信号”所引起发的新一轮“超自然力量”探索热,远远突破了文学艺术领域。在那个时候,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成为一些现代世俗国家的重大专项,甚至还登堂入室,一度成为一门很严肃的显学,并影响了政府决策。比如美国的“星门计划”,就是想培养一支运用人体特异功能的“通灵部队”。

  这波世界性的热潮传入中国,诱发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气功热”和“飞碟热”的全民狂欢。彼时好多人打坐练功,人人头顶一口“信息锅”,用来接收来自宇宙的气场。《飞碟探索》也是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巅峰。


  一本正经地做一件荒诞的事,有时候看起来也挺可爱。在以科学理性塑造的现代国家,一群以探求客观真理为职业的科学家,带着周遭从小接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教育观念的大众,都曾经非常严肃认真地在外星人面前天真起来,或许这种“浪漫”并不来自外星人,而源自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毕竟,当有限的人类试图认识充满未知的宇宙时,当人们通过个别的实验现象去把握普遍的一般的科学规律时,最后的纵身一跃,靠的是灵感、想象力和顿悟的火花。恰如爱因斯坦曾说过:“寻求高度普遍的科学定律,没有逻辑的途径。”

  科学知识的祛魅作用无可替代,但似乎总要有个转化的过程。不可抗拒的灾难、外星人入侵、不受人类控制的人工智能一旦出现,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对自我有限性的恐惧。因为这恰恰证明了,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所以别担心,当我们来到这个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浪漫”还是会陪伴在我们身边,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了。


上一篇:Facebook正在加州建造空间激光通信设施
下一篇:太阳系第九行星可能不存在!仅仅是一些冰冷小天体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70]
 · 航天模型设计[14382]
 · 航天模型知识[13598]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8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