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傍,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制造的“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又写下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世界
1984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那一年,该中心刚刚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满怀胜利喜悦的西昌航天人明白:要想承揽外星发射,就必须真正与世界航天接轨。于是,他们开始了二次创业。
1986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到来自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第一张订单: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为了迎接亚洲一号,仅用14个月,西昌航天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修建了亚洲当时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并且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使卫星测试大厅的净化、恒温条件完全满足外商要求,而且洁净度达到了l万级的世界之最。
1990年4月,中国承揽的第一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在“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下,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上。4月7日下午,进入美方选定的预定发射窗口,发射场上空却是雷声大作,暴雨如注,火箭被迫推迟点火。就在老外们大骂“鬼天气”的时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展开紧急补救,科学判定当晚21时前后发射场上空将出现一块云空。
21时30分,“长征三号”火箭在风雨中点火,星、箭从一处极细的云缝中顺利升空,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各种测试数据表明,在美国休斯公司发射的80多颗卫星中,亚洲一号是定点精度最高的一颗卫星。
中国航天在西昌迈出登上国际航天舞台的第一步。由此,中国航天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1992年,中国在西昌使用新型大推力火箭将两颗澳星送入太空;1997年10月,将亚太二号R卫星发射升空;2005年4月,成功发射法国泰雷兹公司研制的“亚太6号”卫星;2007年5月14日凌晨,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2011年,成功发射巴星-1R、W3C和尼星1R三颗国际商业卫星,实现中国首次为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发射服务,扩展中欧航天领域合作。2012年3月,亚太7号卫星又成功发射……
从22年前第一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至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先后执行了25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国际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系列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已成为国际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典范。
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科研试验能力
高风险的航天发射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产品质量原因,中国航天的国际商业发射接连失利。
西昌航天人在逆境中奋起,为提高发射成功率,他们创造性地总结出双岗、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检验评估、复核复算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2006年以来,该中心进入高密度发射任务期,面临新的挑战:测试发射周期缩短、多发任务交叉并行、任务状态转换频繁。
为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对话平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2004年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9月,中心顺利通过认证审核,与国际竞争对手们站上同一个平台。2010年,中心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科学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岗位人员资格认证考核,积极推进试验理论和发射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快速发射数据分析、快速总结评估、快速射后恢复、快速状态转换,有力促进了任务顺利实施,实现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实现了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
负责建设管理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
近年来,中国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建设空间站等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由于纬度、地理环境、发射能力等原因,中国现有3大航天发射场已无法完全满足未来需要,必须建设一个更加先进的航天发射场。
2007年8月,经中央批准,一座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管理、使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在海南文昌建设。这座完全对外开放的新发射场,将承担起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建成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具备年执行10次发射任务能力,科研试验综合能力在高密度试验任务磨砺中不断提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介绍说,42年来,中心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为奋斗目标,先后实现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外卫星、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月球同步轨道卫星、从近控到远控等历史性突破,创造出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等多个第一,跃居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