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106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航天业界>>航天新闻
  共有 72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如何适应快节奏、常态化航天发射任务?他们告诉你答案
 



  发表日期:2017年12月17日   出处:央视军事报道        【编辑录入:飞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航天强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已经融入每一次发射任务,每一项技术革新。再过几天,发射中心就将迎来第98次航天发射,面对越来越大的发射密度,越来越高的测控保障需求,科技人员是如何适应这快节奏、常态化的航天发射任务呢?

在备战某卫星发射任务的光学测量站点,光学测量队工程师马森和队友们正在紧张准备即将到来的联试演练,他们担负的是火箭起飞和上升时的图像跟踪和数据测量任务,得到的数据是判断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

图像采集数据稳定性和精确度高了,但判断火箭姿态和飞行轨迹的数据分析结果,还不能实时生成,需要一天后才能拿到,马森又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攻关。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进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任务也越来越多,承担着火箭发射测量任务的测控设备,也实现了由模拟化向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转变,指挥控制站站长徐鹏见证了这一变化。

从火箭点火发射到航天器顺利入轨,光测、遥测、雷达等地面测控设备就开始了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护送航天器安全抵达太空,成功入轨后,专门负责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工作的USB测控设备,自动开始不间断跟踪测控。

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朱明明,从事测控工作16年来,参加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共9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以及50余颗卫星发射的跟踪测量任务,虽然经历了多次装备更新换代,但如何适应未来测控设备从自动化运行走向自主化运行,他仍然感受到了压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专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科研人员还自我加压,为每一项科研课题确定了完成时限。

98次发射任务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创新,感受最深的是一线科技人员,对创新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热情。创新带来的是装备可靠度提高,技术储备能力增强、完成高密度航天发射能力的提升。

(本文来源:央视军事报道)


上一篇:旧箭发旧船,太空探索公司箭船复用再进一步
下一篇:“风云”家族再添新“星”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72]
 · 航天模型设计[14385]
 · 航天模型知识[13601]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9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