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航天强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已经融入每一次发射任务,每一项技术革新。再过几天,发射中心就将迎来第98次航天发射,面对越来越大的发射密度,越来越高的测控保障需求,科技人员是如何适应这快节奏、常态化的航天发射任务呢?
在备战某卫星发射任务的光学测量站点,光学测量队工程师马森和队友们正在紧张准备即将到来的联试演练,他们担负的是火箭起飞和上升时的图像跟踪和数据测量任务,得到的数据是判断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
图像采集数据稳定性和精确度高了,但判断火箭姿态和飞行轨迹的数据分析结果,还不能实时生成,需要一天后才能拿到,马森又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攻关。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进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任务也越来越多,承担着火箭发射测量任务的测控设备,也实现了由模拟化向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转变,指挥控制站站长徐鹏见证了这一变化。
从火箭点火发射到航天器顺利入轨,光测、遥测、雷达等地面测控设备就开始了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护送航天器安全抵达太空,成功入轨后,专门负责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工作的USB测控设备,自动开始不间断跟踪测控。
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朱明明,从事测控工作16年来,参加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共9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以及50余颗卫星发射的跟踪测量任务,虽然经历了多次装备更新换代,但如何适应未来测控设备从自动化运行走向自主化运行,他仍然感受到了压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专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科研人员还自我加压,为每一项科研课题确定了完成时限。
第98次发射任务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创新,感受最深的是一线科技人员,对创新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热情。创新带来的是装备可靠度提高,技术储备能力增强、完成高密度航天发射能力的提升。
(本文来源:央视军事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