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
读过《时间简史》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能完全读懂的人就更少,但这不妨碍世人崇敬霍金。他的去世留给地球人类的,绝不仅仅是怀念。
霍金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对专业人士而言,霍金的“引力”来自他超凡的研究成果。他开创性地提出“霍金辐射”理论,即宇宙黑洞是有温度且有辐射的。他的研究成果在衔通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世俗众人而言,霍金是传奇的。首先是他那套设备就高端脱俗。居然能够通过眼神发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声音,满是智慧和能量。崇敬往往源于无法探知的好奇:这样一位圄于轮椅几十年的老人,为啥知道那么多?
在不同的国度和人群中,人们对霍金的关注各异,而且一直都有争议。比如他委婉地表示人死了就是死了,以此表达无神论的理解,这曾经引发轩然大波。当一位最前沿的宇宙探究者在没有笃定事实的情况下提出一种判断,就往往超出科学而进入哲学、宗教、伦理之域,面对信仰的冲突和敏感,霍金大胆,却是清正的。
人们还会好奇,这样一位奇才是如何长成的。从霍金小时候的成绩单看,他和普通孩子没啥两样,甚至成就更差。一次,妈妈问他,孩子,你学习真的很弱吗?儿子有点为难地给出一个回答:“嗯……其他孩子也差不多”。他的家庭条件不算优越,没有豪车、大房子,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双职工的父母很多时候无法更细致地照顾孩子,不过,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两位家长有一个坚定的原则,孩子们要多读书。看书、交流,成为这个普通家庭生活的惯常。
到了剑桥大学,霍金起初也不突出。据说还喜欢跟人为一些奇怪话题打赌,而且几乎逢赌必输。临毕业的时候,他的身体开始出问题,确诊得了“渐冻症”,这是一个很“分裂”的疾病,身体逐渐失去活力,但病人的思想和精神不受约束。大约从那时候开始,当霍金的身体开始“死去”,一个科学天才横空出世。
就像爱因斯坦一样,霍金有他不凡的禀赋。除了一个超级大脑,霍金还有什么?英国广播公司曾采访霍金的三个儿女,他们这样看自己的父亲:他是好奇的,对外界有着孩童般的兴趣,他鼓励自己的孩子提问,哪怕是听着很愚蠢的问题,因为问是探知的开始。他是进取的,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探究,并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他还是有趣的,深奥的天文物理通过霍金之口变得生动鲜活,比如《时间简史》,如果带着霍金的好奇和探究心态,读来是兴意盎然的。
霍金是爱玩的。他四处旅行,坐上热气球欢度生日,潜入海底观赏深海景色,在家里装上星特朗望远镜观察太空,他还跑到佛罗里达太空实验室体验零重力飞行,跟大提琴家马友友一道登上演奏舞台。好玩的事情,霍金都要去尝试。
霍金是有生命力的。确诊渐冻症时,医生认为他只有两年的寿命,他的同门师弟马丁·李斯回忆说,得病后的霍金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迸发出科研和生活的激情,周围的人看着他颤巍巍的样子,心里想他随时就会“挂”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不仅又活了50多年,而且持续进行着值得嵌刻在墓碑上的惊世发现。
霍金还是社会的。当今世界当然还有比肩霍金的大科学家,但是像他那样赶场论坛、乐此不疲在影视剧中真身扮演角色、环游世界为众人演讲的,还真是不多。他竟然在中国的微博上开设账户,而且还跟青年达人互撩对话。这真是一个需要再问一句的事情:霍金这样做,他为了什么?
另一个人们都会有意、然而无心提出的问题是:轮椅几十年,霍金是怎么活过来的?有意思的是,有关霍金的报道有意无意省略了这部分内容。但据说霍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低,身边人为照顾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离开聚光灯,回到吃喝拉撒的日日夜夜,生理的病痛与煎熬谁也躲不过去,正因如此,他的子女在讣告中特别提及这位76岁老人的“坚韧、勇敢”。
情感生活是霍金传奇的一部分。简·怀尔特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在得知霍金的病情后,顶着家庭的压力,她嫁给霍金,养育了三个孩子。随后20多年的相守是怎样的岁月,只有这对夫妇知道。之后两人离婚,各自组成家庭,再之后霍金离婚,简又来到霍金身边,以朋友的身份关照、支持他。
要实实在在过平常生活,更要抬起头来仰望星空,这是霍金留给俗世一句大智易懂的话。简言之,人要物质,也要精神。这似乎不难,其实不易,就比如他留给中国大众最后那段视频,狂转猛赞之下,我们能否安静下来,给出1分25秒,点开,并用心品味这位去往宇宙深处的老人留给人类的智言:
——我们是探险家和思想家,探索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想象力。
——我们需要考虑未来如何生活,做些什么以应对今天的问题,更好为人类畅想未来。
——我认为,我们不需要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