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航天网 当前在线 192
用户: 密码: 验码:    
  | 本站首页 |   繁體中文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 航天业界 | 运载火箭 | 卫星资讯 | 载人航天 | 航天科普 | 航宇器材 | 天文宇宙 | 航天站点 |
 推荐阅读 | 专题热点 | 本站博客 | 在线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卫星资讯>>卫星相关
  共有 99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我国三颗海洋卫星蓄势待发
 



  发表日期:2018年8月10日   出处:同花顺金融网        【编辑录入:飞沙


本报记者朱彧嘉 宾: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有广今年下半年,“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将发射升空。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对卫星发射、在轨测试、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等作了详细部署。这3颗卫星的发射准备情况如何?各自优势是什么?未来应用前景怎样?记者日前采访了蒋兴伟和张有广。

记者:3颗海洋卫星的发射准备情况如何?

蒋兴伟:目前,这3颗卫星均完成了全部载荷的研制,正进行整星平台测试和卫星出厂前的各项准备。

“海洋一号C”卫星和“海洋二号B”卫星已完成所有正样载荷的研制,正进行整星热试验和性能测试以及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对接试验。中法海洋卫星波谱仪及散射计正样产品完成交付,正进行发射前的整星测试及各项试验,预计8月完成整星出厂前的全部工作。

负责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运行控制和业务应用的各个分系统正加紧大系统联调,对内、外部接口、运行流程等进行调试,随后将开展系统试运行。到9月初,整个地面系统各项工作将准备就绪。

记者:发射这3颗海洋卫星有何意义?

蒋兴伟:当前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期,是海洋卫星等高新技术“提速增效”支撑海洋事业发展的机遇期。我国海洋卫星起步晚、数量少,全球海域高频次观测能力不足,只有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A”和高分三号卫星在轨运行,难以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卫星遥感的需求。

3颗卫星是我国规划和实施中的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和海洋动力卫星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射和在轨运行,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没有海洋业务卫星在轨运行的现状,实现海洋卫星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以及向系列化、业务化方向快速迈进,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遥感数据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记者:3颗卫星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张有广:这3颗卫星分别属于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中的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两个系列。

“海洋一号C”卫星是“海洋一号A”和“海洋一号B”卫星的后续星。它优化了载荷设计,减少了杂光影响,新增了紫外观测波段和星上定标系统,大气校正精度和水色定量化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作为一颗业务卫星,它将与后续的“海洋一号D”卫星组网运行,形成上、下午双星组网,开展大幅宽、高精度、高时效观测,具备全球12次的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

“海洋二号B”卫星是“海洋二号A”卫星的后续星,是一颗业务卫星,也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的首颗星,主要遥感载荷有微波散射计、微波扫描辐射计和雷达高度计等,这将是目前在轨利用单一卫星平台获取海洋动力环境信息最多的卫星。它测高精度提高到5厘米,具备完全自主的高精度精密测定轨能力,达到国际同类卫星的观测精度和同等精密定轨水平。该卫星将与后续的“海洋二号C”和“海洋二号D”卫星组网形成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体系。

中法海洋卫星是落实中法两国航天合作协议、面向海洋风浪探测和全球气候变化需求研制和发射的一颗具有海风海浪联合探测能力的卫星,将率先实现全球海浪谱信息的空间连续获取能力。它将是世界首颗具备全球全天侯、全天时连续同步获取海洋风浪信息的卫星,在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航行安全保障等方面较其他卫星优势明显。

记者:3颗卫星的功能和应用前景如何?

张有广:3颗卫星将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维权执法、海洋环境保护、海域海岛管理、海洋资源调查与服务、极地与大洋科学考察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洋一号C”卫星将用于观测全球海洋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可溶性有机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温度、海冰、海雾、赤潮等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海洋二号B”卫星将用于观测全球海洋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海洋重力场、海底地形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中法海洋卫星将用于获取全球大面积海洋波浪谱、有效波高、海面风场和极地海冰信息等。

(本文来源:同花顺金融网)


上一篇:穿上AR装卫星:增强现实技术首次辅助北斗卫星研制
下一篇:全国首个连接在轨卫星的航天科普研学基地开馆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模型制作工艺[16166]
 · 航天模型设计[14379]
 · 航天模型知识[13594]
 · 西班牙工业科技发展中心[1318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聚合内容 支持火狐浏览器 支持傲游浏览器 支持opera浏览器 支持世界之窗浏览器 支持谷歌浏览器 知识共享

Copyright © 2009-2020 SPACEI.NET.  
晋ICP备080032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