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9日,长城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了“极地观测小卫星”整星交付合同并发布了实施计划。原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校长董奇、副校长郝芳华和长城公司副总裁何星等出席启动仪式。极地观测小卫星是我国高校首次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需求所研制遥感科学实验小卫星,由北京师范大学、长城公司、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并由徐冠华院士、郭华东院士担任科学顾问。
该星重量约20公斤,设计搭载三个实验载荷,分别为大视场中分辨率(500m)多光谱相机、高分辨率(5.5m)可见光相机和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接收机。大视场中分辨率多光谱相机是该星的主载荷,可以在500千米的近地太阳同步轨道提供800千米幅宽、50米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能够对南北极地区实现每两天一次的完整覆盖观测,为研究极地快速变化提供高质量、高频次的多光谱遥感数据;中高分辨率相机主要用于特定关键区域的重点拍摄,可在突发事件中提供地面分辨率5.5米的可见光遥感数据;AIS接收机能够准确记录船舶所发送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报文,结合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为极区航行船舶提供可靠的冰区航行保障服务。
据了解,现有的主流极地观测卫星主要是美国的MODIS和陆地卫星8号和我国的风云3,其中MODIS和风云3能够实现250米分辨率每天一次极地全覆盖,而30米分辨率的陆地卫星8号及类似卫星需要16天才能覆盖一次。此次北师大研制的卫星分辨率分别为5.5米和50米分辨率,与目前主流卫星可以完美组合,将进一步从时空上加密极地观测。该卫星预计2018年12月15日前后搭载发射。除优先保障极地观测任务以外,也将开展中低纬度地区的观测。为解决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处理和分发,卫星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在嘉兴和北极地区的合作卫星地面接收站,实现数据的快速下传和处理,并向全球提供共享。
著名遥感专家、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指出,卫星遥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环境与气候恶劣的极地地区更加重要。此次北师大和长城公司联合部署以极地为主要观测对象的遥感小卫星,对促进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同时希望在不增加国家资金投入的条件下,借助这颗卫星带动和其他数据的共享。长城公司副总裁何星指出,长城公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代表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以来,通过30多年在国际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在商业航天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铸就了成熟的商业模式。此次携手北师大和东方红海特联合研发极地观测小卫星,既是实力的体现,更是对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全球变化研究机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十年来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球院研制并发布了多种全球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发展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球系统模式BNU-ESM,并综合卫星遥感和模拟技术服务于雾霾监测与预报、极地冰雪变化等全球变化热点问题。
极地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日益认识到极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卫星对极地的观测能力受到制约,我国自主的极地卫星观测数据十分缺乏。为服务“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升极地环境与气候监测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于率先部署论证“三极科学实验卫星星座”,并启动了首颗极地观测小卫星的研制。后续长城公司将与合作伙伴一道,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协同国内外同行,进一步推动我国极地观测卫星星座计划实施。据悉,教育部已将北师大提出的“三极科学实验卫星”建议列入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BNU-1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文章来源:航天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