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周五,人们首次发射区块链节点进入太空轨道。火箭离开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运行量子链全节点的树莓派硬件进入天空。
SpaceChain 太空链的发射将可能成为私人资助探索太空的新时代开端。从时间上看,这次发射在1月7日 SpaceX 发射失败和 Arianespace 的 Al Yah 3 卫星发射问题发生之后被发布的。
将卫星送上太空并使其成功运作显然需要很多努力和尝试。SpaceChain 正在进入一个大多数组织基本无法进入的领域,并且不知道这个分散式的开源空间计划未来会通往何处。
SpaceChain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作表示:“我为我的团队和所有合作伙伴感到自豪,是大家的努力才让这次发射得以实现。我们仍然需要等待几天才能开始测试区块链节点,但我们非常兴奋,也全力专注于此。整个团队已经做好准备,这只是我们冒险的开始!”
Qtum 量子链联合创始人 Patrick Dai 补充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太空与区块链结合在一起。在量子链,我们的目标是赋权区块链社区以推动 SpaceChain 的发展,这是一个为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私人太空机构。”
朝新的道路前进
20世纪见证了太空探索的兴起,对未来进步的大胆设想以及前往遥远行星的太空旅行延伸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却逐渐发现美国 NASA 等公共太空项目变得既昂贵又无效。
在2012年的前20年中,美国宇航局 NASA 耗费估计2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在取消实施的项目上浪费了大量财富。由此可见,公共太空机构不仅在浪费开支,而且也倾向于设定高度政治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理想往往优先于实用主义。
同 Elon Musk 一样,Richard Branson 和 Tim Draper 这些21世纪的梦想家看到了政府浪费背后创造的机会。今天,像 SpaceChain 这样的公司也正在进入这一新领域,其发射本身就是公共和私营部门多年努力的结晶。
区块链进入太空轨道
作为一种相对早期的技术,区块链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获得了大量为其而建的专用基础设施。
随着第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SpaceChain 正在进入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截止目前,私人太空项目的范围仅仅限于超级富豪。但通过使用基于 Qtum 区块链技术的体系结构,SpaceChain 为世界各地的开发人员开启了轨道通信的可能。
这个想法很简单。
SpaceChain 开发了一个开源平台,将允许世界各地的独立开发人员设计应用程序,以充分利用太空轨道通信平台可以创造的所有功能。
在成功发射前的一次早期采访中,郑作就公司达成里程碑成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次发射是走向开源解决方案模式的重要一步,该模式可以优化集体智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更好地利用太空资源,加速探索并提高整个行业新技术的采纳与使用,从而彻底改革航天工业。”
SpaceChain 计划在今年再发射两颗卫星。开发人员有了使用卫星通信技术的渠道,平台逐渐被开发人员所认可,SpaceChain 就逐渐具备了扩展数据移动能力的潜力。
市场中的主要玩家
去年有很多公司进入区块链太空领域。基于陆地的区块链节点可以实现极大的数据传输量和原始计算能力,但是当我们考虑在不连接现有电信网络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远方通信时,那么卫星就是唯一选择了。
SpaceChain 足以提供高质量创新和真正商业可行性的能力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玩家。这就是为什么有远见的投资者会支持郑作开创一种新的开源轨道通信形式。
Tim Draper 就是其中一位投资者,他以巨额投资高端技术著称。2016年在他于 Draper 大学指导郑作之后,SpaceChain 的想法就诞生了。
Tim Draper 认为 SpaceChain“将创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能够将数百万家企业、开发人员和消费者与航空领域和区块链技术轻松连接。”
鉴于分散式信息分享和贸易结算的需求,Draper 的预测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数据的力量
基于区块链的系统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它们能帮助文化和地域背景差异巨大的人们汇集资源,在追求共同目标时共同承担风险。
SpaceChain 是世界上第一个分散式太空机构,致力于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接触太空技术。
尽管其第一个计划将侧重于轨道通信的分散化,但郑作看到了 SpaceChain 的更大项目。Tim Draper 建议说:“SpaceChain 进入太空后,将成功创造一个分散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将以行业较小成本推动进步和合作。”
这可能意味着在未来几年间,SpaceChain 将处于分散式非政府太空开发满足世界商业利益的关键节点,在这个世界中,数据将比以往更有价值。
随着市场快速采纳其创新方法以实现通信透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 SpaceChain 的快速发展。为了空间探索的最终目标,SpaceChain 在区块链领域也占据着非常独特的位置。
(本文来源: 区块链大视野)
|